编者按:今年5月以来,学校启动“国学经典学习——湖文读书会”,多位教师作主题经典导读分享,全校师生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参与研讨交流,反响热烈。即日起,校园网将推出“湖文读书会之国学经典名师”专栏,刊发“国学经典名师”的学习感悟和学习研究经历,深化师生对国学经典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,激发师生传承弘扬国学经典的积极性与主动性,以国学经典浸润师生心灵,引领成长,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、培根铸魂,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。本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晓艳的事迹。
(宣传部 通讯员 卜润慧)王晓艳,同济大学哲学博士,古天乐太阳娱乐集团tyc493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,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。主持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3项,发表论文10余篇,参编教材3本;获省级教学竞赛二等奖;指导学生完成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。
学用经典 涵养德行
王晓艳认为,国学经典是中国古代先贤圣人的言论结集、德行体现与智慧结晶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古往今来,无数鸿儒贤良、仁人志士都曾在国学经典中汲取养料、涵养内心,并学以致用,知行合一,成长为时代所需的栋梁之才。
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,是因为经典内部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。从《礼记》“诚於中,形於外,故君子必慎其独”的慎独观念,到儒家的“仁者爱人”的仁爱思想,再到张载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天下情怀,以及林则徐的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福祸避趋之”的爱国赤诚,无一不是蕴含着人类对于美善、贤良、正义、坚韧等优秀美德的精神召唤与价值认同,无一不是指向培养有责任与担当、能内省与自律、内在修养与家国情怀兼具的德才兼备之才。
研读国学经典能养正德行,滋润内心。例如:读《论语》可以领悟先圣儒者对理想人格与大同社会的孜孜以求;读《孟子》可以领会仁爱之心与恻隐之心;读《庄子》能够体悟淡泊名利与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;读《离骚》可以感受作者爱国的深切忧患与献身精神;读《史记》可以理解作者历经磨难后发愤著书的隐忍与坚强。国学经典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、礼义廉耻、融合汇通、和而不同的精神特质。如唐代魏征曾提出,“其为人也,温柔敦厚,《诗》教也;疏通知远,《书》教也;广博易良,《乐》教也;洁静精微,《易》教也;恭俭庄敬,《礼》教也;属辞比事,《春秋》教也”。国学经典蕴藏着无穷的宝藏,内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和文化基因。
多维渠道 研教经典
本科求学期间,王晓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中西方哲学学习,打下了较为全面的哲学学科知识基础。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,虽然主修外国哲学,但王晓艳也非常重视中国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,培育了她融贯中西的学术视野。走上工作岗位后,她坚持以教学和科研为抓手,积极推进国学经典的研究、教学与传承。
近年来,王晓艳从关注中国古代哲学转而广泛阅读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典籍,参与撰写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》一书,辨析中国古代“和合”思想与中国古代和谐社会建设思想;参编《道德与法治——一条通向未来的路》一书,阐述了中国古代国学典籍中关于“志”的思想学说,及其对当代青年人生成长的经验启示;指导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,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《以文化传承为起点——科技美学视角下的文创产品设计》获批学校立项。
在教学工作中,王晓艳善于发现教学内容与国学经典的契合点,积极运用国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,在教学中传播国学经典。“国学经典和思政教学的育人价值有很多契合点”,作为思政课教师的王晓艳,深入挖掘国学典籍的育人功能,巧妙借用国学典籍来深化教学内容,以国学典籍记载的故事来引导教育学生,激励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研读国学经典,鼓励大学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
增强本领 弘扬经典
王晓艳认为,要加强对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弘扬,作为教育工作者,应着力提升自身国学经典教学素养与教学能力。
“要提升自身的国学经典知识储备”,王晓艳认为,人文社科教师应努力提升国学经典知识储备,拓展自身对传统文化整体性的认知范围和文化视野,突破传统文化知识特定范围领域的限制,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基本认知,具备一定的通识性传统文化知识。
“人文社科教师要增强文化自觉、坚定文化自信”。王晓艳说,教师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自信心,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于心,并能身体力行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展现出来。
“要创新性使用新的技术和手段赋能国学经典教育教学”,王晓艳认为,要利用国学经典的数字资源,借助文化在线课程、网络文艺展演、数字馆藏展览等课程资源,促进优质国学经典教育资源共建共享,引导大学生从不同侧面、多个角度看待和理解国学经典的发展历程,增进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。
责编:胡磊 王礼刚